“智能汽車正在顛覆功能汽車,它比智能手機顛覆功能手機的影響范圍更大,對經濟社會的改變更加深刻,造福社會的效果也會更加明顯。”
1月16日下午在北京舉行的第七屆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(2021)高層論壇上,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理事長陳清泰在報告中就未來的汽車和發(fā)展形勢指出,我們仍然處在汽車產業(yè)激烈動蕩變革的過程之中,只有深刻的認識和理解未來的汽車才能把穩(wěn)前進的方向。

汽車正在從移動工具轉化為超級移動智能終端
“這次汽車革命不是孤立進行的,與它并行和銜接的是新能源革命和新一代移動通訊,是交通革命和智慧城市,支撐汽車革命的是移動互聯網、數字經濟和人工智能技術的快速發(fā)展。這些因素與汽車變革的交融互動對未來汽車的電動化、綠色化、網聯化、智能化和共享化提供了重要的技術基礎和豐富的想象空間。”
陳清泰指出要把未來的汽車放在一個更大的范疇,以更加廣闊的視野來評估它的發(fā)展前景、部署它的未來,把穩(wěn)方向。
“未來的汽車是吸納間歇性可再生能源的強大載體,是把綠色能源、智能電網連結在一起,新一代移動通訊相銜接的一個重要紐帶;是智能交通、智慧城市的基本單元;是拉動技術進步和產業(yè)升級的支柱性、引領型數字化產品。它有極強的能力,廣泛吸納信息化、網聯化、智能化、大數據、云計算以及新技術、新材料、電子電力、先進制造等方面的新發(fā)展、新智能,它是眾多產業(yè)融合創(chuàng)新的數字化大平臺。”
陳清泰指出,隨著越來越多高技術公司的滲透,汽車的技術含量迅速提高,與傳統(tǒng)汽車相比,它的屬性變了、定義也變了,邊界也變了,它正在由一個典型的機械產品轉化為“數字決定體驗、軟件定義汽車”的數字化電子電力產品、電子信息產品、人工智能產品、移動互聯網產品,它由一個從A到B的移動工具轉化為超級移動智能終端。
針對目前汽車領域正在不斷推進的電動化,陳清泰認為其只是這場汽車革命的序幕。“目前人們所關心和擔憂的充電難、續(xù)航里程短等問題,我想再過五年或八年就會成為過去。而未來造福社會,深度改變人們出行體驗的是數字化、網聯化、智能化,這也是未來競爭的焦點。”
陳清泰還提醒指出,軟件定義汽車的時代,廠商和用戶之間將由一次性的買賣關系轉變?yōu)槿芷诘暮献麝P系,形成用戶不斷提供數據、廠商不斷擴展服務的良性循環(huán)。廠商將由“制造”轉化為“制造+服務”。
軟件是未來汽車的基礎和競爭力的核心
自從汽車發(fā)明至今,每一次汽車技術的重要突破都是整車和零部件企業(yè)密切配合的結果,同時也直接影響著汽車上下游產業(yè)鏈的業(yè)態(tài)發(fā)展與變革。
“未來汽車這個新物種使汽車零部件的概念和范疇已經發(fā)生變化。從動力系統(tǒng)的儲能電池、氫燃料電池、電機、電控、功率半導體到網聯化、智能化涉及的芯片、計算平臺、傳感器、激光雷達、控制器、執(zhí)行器件,到車載控制系統(tǒng)、高清地圖、網絡通信、云控平臺、AI計算等軟件,都成了產業(yè)鏈的重要組成部分。”
陳清泰強調,產業(yè)鏈變化的同時價值鏈也在迅速改變,軟件是未來汽車的基礎和競爭力的核心,有機構預測,在整車成本體系中軟件占成本的15%會上升到60%。
把新能源汽車放到綠色化基礎之上,做好頂層設計
“汽車電動化是兌現《巴黎協定》減排目標的一項根本措施,是主要國家以‘壯士斷腕的精神’淘汰燃油車、推進電動化的根本原因。為此,新能源汽車進入規(guī);瘧弥,必須與化石能源的電力脫鉤,把汽車的電動化放在綠色能源的基礎之上。與新能源汽車并行的恰恰是可再生能源的快速發(fā)展,當間歇性可再生能源的總量超過電力總量一定比例的時候,在能源基礎攝食中必須保有較大的儲電能力,否則大量電能將被棄失。”
根據碳達峰和碳中和目標,陳清泰分析指出我國汽車電動化進程不應依據汽車產業(yè)發(fā)展狀況設定目標,應當轉向按實現碳達峰和碳中和目標倒推到各個時間節(jié)點道路交通減碳排放的限值,再折算出汽車電動化應該是多少比例。據此相應地規(guī)劃和推進清潔能源、智能電網、充電樁、加氣站等新基建,這是一個龐大的系統(tǒng)工程,時間已經很緊迫了。
根據有關方面預計,到2030年我國電動汽車產量將達到1500萬輛,保有量將達到8000萬輛,新車不同級別的自動駕駛將占70%。
“這個預測要變成現實,涉及到能源結構調整、智能電網建設、交通基礎設施升級、新一代移動通信的支持、產業(yè)鏈的調整和改造,標準法規(guī)的建立和調整,以及就業(yè)崗位轉移等等,這是一場波瀾壯闊的工業(yè)革命。”
陳清泰在報告中呼吁政府要為未來做好頂層設計。“其中每一個方面都是周期較長、牽動全社會的巨大系統(tǒng)工程,需要政府未雨綢繆做好頂層設計,從一開始就把汽車、能源、信息、交通、城市作為一個整體,以新的理念,把它放在高科技的基礎之上綜合考慮,實現技術協同、規(guī)劃協同、政策協同、法規(guī)協同,有序推進。其中打破壁壘、開放市場至關重要。如果把握得好,我想我們完全可能成為一個贏家。”